改革开放30年来实践证明:我市专业市场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休戚相关,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。为此,如何重振专业市场辉煌,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,已成为我市面临的重大而迫切的课题。
一、我市专业市场发展历史
(一)专业市场发展的五个阶段
1.1978—1984年,起步阶段。1981年桥头纽扣市场的诞生,开创了全国专业市场发展的先河。1982年工商部门通过对环城东路、铁井栏和木杓巷等马路市场整治和规划,诞生了全国闻名的市妙果寺服装市场。其后,温州钢材等专业市场相继诞生。截至1984年底,我市商品市场393个,从业人员约45万,交易总额18亿元,相当于当年商品零售总额的41.9%。
2.1985—1994年,快速发展阶段。期间,占据全国市场份额半壁江山的我市专业市场创出了“温州模式”,引起全国各地专家学者持续的关注。截至1994年底,共有商品市场513个(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57个,超10亿元的7个),市场总交易额353.19亿元。
3.1995—2000年,成熟稳定阶段。一是数量保持稳定。截至2000年底,全市共有各类市场499个,从业人员50多万人,市场摊位108369个。二是涉及行业广,形成最有特点的“一行一市,一村一品”的市场格局。三是发展后劲不足。市场发展缓慢,面临着广州、台州、义乌、杭州等市场发展的挑战和压力,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。
4.2001—2012年,全面衰落阶段。2000年后市场管办脱钩是我市市场全面走向衰落的界限,表现为:一是宏观方面,很多专业市场迅速衰落甚至消失。如桥头纽扣城摊位从鼎盛时期4000多个锐减到现在的420个,妙果寺服装大市场等20多个曾经声明显赫的专业市场,都销声匿迹。二是微观方面,很多专业市场经营大户离开专业市场,自己设立销售点或者转移外地。三是市场知名度方面,没有一个在全国叫的响的专业市场。2012年中科院百强市场排名中,浙江有51家,我市仅两家,一家为年交易额仅6亿元的温州文化市场,另一家为年交易额50多亿元的瑞安商城。
5.2013—至今,谋划振兴阶段。2013年5月,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,重新把专业市场发展作为振兴我市经济的重要平台,出台文件,对市场发展进行了长远规划,明确提升发展目标。
(二)专业市场的历史贡献
1.促进产业规模发展。在八、九十年代,我市专业市场的超速发展,显示了对产业链的强大带动效应,促进了我市制造业的飞速发展,形成服装、皮鞋、低压电器、阀门和印制等支柱产业。如妙果寺服装市场鼎盛时期,周边1000余家服装生产企业为市场提供货源,为我市成为全国著名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奠定基础。
2.带动经济高速发展。1978—2000年,我市专业市场快速发展,平均经济增长率达15.4%,产业发展、经济结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,都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。2000年后,我市专业市场走向衰落,经济增长也缓慢,相比浙江其他地区相对落后,先发优势逐渐弱化。
3.培育大批知名品牌。我市现在的知名品牌企业,最早都是依靠专业市场打开销路,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后,一边做贸易,一边生产产品,成为品牌战略的领跑者。如温州商贸城培育了侨顿、夏梦、报喜鸟、百先得等一大批知名品牌服装企业;乐清柳市低压电器市场培育正泰、德力西等一批低压电器行业龙头企业。
二、我市专业市场发展现状
截至2012年底,我市共有各类专业交易市场500个,2012年总市场交易额904.6亿元,其中交易额亿元以上市场77个,10亿元以上专业市场20个。与市场发达地区相比,差距主要体现在:
(一)硬件差距。我市专业市场发展起步较早,基本上建于90年代初期,之后很少进行改造提升,硬件设施十分落后。如我市最大的市场温州商贸城,自1992年建设开业以来,历经20年没有进行任何改造提升,至今还是棚顶简易房结构。而义乌国际小商品市场创办于1993年,至今已经历“九迁十改”;宁海皮革城、桐乡羊毛衫市场等市场现代化程度也远远领先于我市。
(二)影响力差距。一是品牌的差距。提起小商品人们会想起义乌国际小商品城,提起皮革会想起海宁国际皮革城,提起服装会想起广州服装市场、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,而我市至今没有一个在全国或全省有影响力的市场。二是辐射程度的差距。我市市场基本满足本市及周边丽水、福鼎等地客户,辐射全国的专业市场寥寥无几。三是话语权的差距。义乌等全国各专业市场已陆续发布30余种专业市场指数,指引市场判断和经营决策,扩大市场影响力,左右商品定价机制,而我市至今没有一家具备区域乃至全国话语权的市场。
(三)市场布局差距。主要体现在市场重复建设,同质化竞争现象十分严重,造成市场份额过剩,最终陷入经营困境。以温州鞋料皮革市场为例,在市场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,仅鹿城、瓯海就有金泰、浙南、河通桥、动桥等四个专业市场,新上马有信泰、双屿鞋都两个市场。其他如服装、灯具、二手车、钢材等市场,都存在类似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现象。
(四)认识差距。专业市场发源于我市,且贡献巨大,但近十多年来我市对市场重视程度远远不够,缺乏长远的市场发展规划和培育。一是市场扶持力度不够。如今年在没有任何搬迁安置的前提下,对发展10多年的温州市电子市场断水断电,造成经营户聚众上访。二是市场建设进程缓慢。如温州商贸城改造提升了13年,依然毫无进展;温州市钢材市场的建设规划了17年,仍然毫无落脚。
三、重振我市专业市场的几点建议
(一)实现市场由低小散向集聚的转变。一是市场群的集聚。随着城市建设框架的拉开,瓯江口新区、经开区、龙湾区等区域已成为交通主枢纽区域,适合建设市场群和市场集聚。二是实现产业集聚。重点突出汽摩配、低压电器、印制、食品机械、鞋业、服装、阀门等产业优势,努力培育出多功能、多层次现代市场集群,实现温州制造基地、市场集群与产业集聚区、贸易中心与制造中心的集聚发展。三是力量集聚。发挥政府主导地位,整合工商、发改、规划、土地、商务等部门力量,出台切合专业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,持之以恒固化市场发展布局,下任务定指标,强督查抓进度。
(二)实现商品供应由批零为主向采购需求方式转变。一是变被动等待成追寻客户。改变围绕批发商、销售商为中心的市场经营模式,学习西方发达国家以客户需求为主销售模式,第一线追求消费者,根据消费者需要设计、研发产品,实现以采购商、个性化需求为主导的贸易方式转变。二是把最新科技成果应用到销售方式中。充分利用云计算等先进科技成果,随时掌握消费者数据,了解消费者需求,为消费者提供量身定制的个性化产品。
(三)实现贸易方式由供应商为主向供应链管理型主导转变。新加坡、义乌国际商贸城等成功实践证明,现代成功市场交易不仅仅是简单的买卖,而是包括信息流、资金流、物流等供应链管理型的贸易综合体。为此,我市应实现贸易方式的转变:一是加快市场转型升级,重新设计市场功能。特别是新办市场要围绕供应管理型、贸易体验型交易功能进行建设,成为以集中供应、批量采购、产品开发设计、展示体验和现代物流为一体的新型商贸流通服务基地。二是重点加强物流建设。针对我市市场普遍存在“低、小、散”及物流落后的情况,重点加强对基础设施、资金投入、技术改进的力度,整合市场货物运输、仓储、配送等物流环节,建立社会化、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。三是出台扶持政策。对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市场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和倾斜,同时引进教育培训机构,强化指导。
推荐阅读
服务中心
- 0571-87068271
- 1144140527@qq.com
- 浙江省市场协会
1144140527 - 浙江市场协会
